2022年1月19日上午,陜西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在西安開幕,省長趙一德作《政府工作報告》。對全省過去一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工作進行了回顧,部署安排了今年全年的重點工作任務。
記者梳理媒體公開報道發現,今年陜西將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供應、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鄉村建設、激發縣域經濟活力等方面加強“三農”工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和新的致貧
報告指出,2022年陜西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完善和落實防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加強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動態消除風險隱患,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和新的致貧。
加強勞務協作和職業技能培訓,推動轉移就業,促進持續增收。支持脫貧地區發展“小木耳、大產業”式的特色產業和富民產業、社區工廠,不斷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深化蘇陜協作交流,統籌好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幫扶力量,推動項目、資金、政策等向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傾斜,增強幫扶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不斷壯大“3+X”特色產業規模 創建美麗宜居示范村200個
報告指出,陜西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深入推進乳制品、蘋果、茶葉、獼猴桃等9個農業全產業鏈建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大金融服務農業產業化力度,培育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不斷壯大“3+X”特色產業規模,引導創建5個國家級、30個省級農村產業融合示范園。
務實推進鄉村建設,持續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因地制宜推進廁所革命,發展鄉村旅游,創建美麗宜居示范村200個,打造一批鄉村振興示范樣板。扎實穩妥推進農村改革發展, 擴大承包地30年整縣延包試點范圍,穩慎推進宅基地制度改革和閑置宅基地盤活利用試點,深化“三變”改革,實施農村集體經濟“清零削薄”行動。
▲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供應 為中國飯碗裝中國糧貢獻力量
報告指出,2022年陜西將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供應。落實適當提高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提升收儲調控能力,做好化肥、農藥等重要農資保供穩價,擴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范圍。優化生豬產能調控,能繁母豬保有量穩定在84萬頭,抓好蔬菜生產,擴大大豆和油料種植,確保重要農產品市場供應基本穩定。
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建設國家級楊凌種業創新中心,培育“育繁推”一體化企業,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持續提升農機裝備研發應用水平,有效防范應對農業重大災害。嚴格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實施“田長制”,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加快實施旱作節水農業發展五年行動和鹽堿地改造利用,新增高標準農田300萬畝,確保糧食生產能力和播種面積只增不減,為中國飯碗裝中國糧貢獻陜西力量。
▲激發縣域經濟活力 培育一批工業強縣、農業大縣和旅游名縣
報告指出,2022年,陜西將激發縣域經濟活力。把發展縣域經濟作為城鄉協調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戰略抓手,培育一批工業強縣、農業大縣和旅游名縣,實現縣域生產總值增速高于全省1個百分點。推動“一縣一策”事項清單落地見效,實施“一縣一業”行動計劃,打造縣域首位產業集群。按照“一縣一區、一區多園”的原則要求,指導各縣推動產業園區整合提升,留足產業的空間、夯實發展的載體。
啟動新一輪縣域專項資金支持計劃,加快補齊公共衛生防控救治、垃圾無害化資源化處理等17個領域短板弱項,創建10—15個縣城建設示范縣,真正使縣域的平臺功能、融合功能、富民功能強起來,把農村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人文價值挖掘出來。
▲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 發展一批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
報告指出,陜西將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落實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建立健全區域協調發展的推進機制和政策體系,支持關中合力建設科創大走廊,推動陜北全面加快能源革命、轉型升級,促進陜南系統邁向綠色循環發展,加快把各區域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產業優勢、綜合協同優勢。
培育一批中小城市,發展一批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導控,形成城鄉保護開發“一張圖”。加強城鎮設計、彰顯特色風貌,完善市政設施、提高承載能力。深入開展城市“雙修”,切實保護文脈綠脈,不斷改善人居環境,持續推動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締造。
▲農村居民收入增長8%左右 城鎮新增就業40萬人以上
報告指出,2022年,陜西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6%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左右,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6. 5%和8%左右,城鎮新增就業4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 5%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糧食產量240億斤以上。能耗強度在“十四五”規劃期內統籌考核。(西部網三農 202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