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鄉鎮人民政府,市直有關單位:
現將《永安市創建福建省全域生態旅游示范縣(市、區)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永安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0年6月11日
永安市創建福建省全域生態旅游示范縣(市、區)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打造“全福游 有全?!逼放频臎Q策部署,充分發揮福建獨特生態優勢,構建“全福游 有全?!碑a業產品體系,培育建設一批全域生態旅游示范縣(市、區)的要求,現制定我市創建福建省全域生態旅游示范市工作實施方案如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旅游業大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積極響應鄉村振興國家戰略,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福建省、三明市關于推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決策部署,以五大發展理念為統攬,以改革創新為主線,大力推進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逐步形成全景化打造、全時空體驗、全要素保障、全程化服務、全方位管理的全域旅游發展格局,全面推動旅游產業提質增效,努力把我市打造成為海峽西岸區域中部生態文化休閑旅游目的地。
(二)創建目標
2021年,全市實現接待游客791萬人次,旅游總收入48億元,使旅游業成為永安經濟的主導產業之一,初步建成生態文化休閑旅游勝地。
2022年,全市實現接待游客893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55億元,游客逗留時間和消費水平明顯高,文化旅游產值明顯提高,文化旅游產業成為我國國民經濟重要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
2023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數超過1009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63億元,把“吃、住、行、游、購、娛”旅游六大要素有機串聯起來,打造鮮明的全域生態旅游整體形象。
2024年,實現接待游客1141萬人次,旅游收入達到73億元,文化旅游業發展質量穩步提升,旅游成為人們閑暇時間的主要活動內容,旅游業成為永安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
2025年,實現接待游客1289萬人次,旅游收入達到84億元,旅游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以上,旅游業成為永安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
二、主要任務
(一)實施旅游景區精品創建工程
1.逐步打造A級景區品牌集群。自2016年以來,已成功創建霞鶴生態農莊、青水畬寨、槐南安貞堡、小陶甘乳巖—玉帶龍泉、貢川古鎮、竹天下文化產業園等6家國家3A級景區,洪田馬洪中央紅軍標語博物館1家國家2A級旅游景區,進一步形成A級景區集群,擴大景區效應和影響力,打造永安全域生態旅游,逐步發展為旅游強市。2020年將落實槐南安貞堡4A級景區創建主體,實施景區基礎配套設施提升工程,確保年內成功創建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認真對照標準,完善洪田馬洪中央紅軍標語博物館、安砂景區、吉山抗戰文化公園、上坪天斗山、蓮花山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景區綜合接待能力,為下一步多創建國家A級景區做好準備。
2.實施多輪驅動打造品牌體系。各鄉鎮街道、各部門根據自身特點和優勢,對當地旅游資源進行梳理,積極開展和鼓勵業主進行涉旅品牌申報工作。積極申報國家級和省級旅游度假區、農業文化遺產、地質公園、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最有魅力休閑鄉村、農業文化遺產、休閑農業示范點、水鄉漁村、森林人家等品牌,推進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省級鄉村旅游休閑集鎮、特色村、金牌旅游村,市級鄉村旅游精品示范村等品牌創工作,打造亮點紛呈、百花齊放的品牌優勢。
(二)實施重點景區開發工程
1.抓緊修訂縣域旅游規劃。強化規劃銜接融合,實現旅游規劃全域化。結合旅游產業發展需要,做好《“十四五”旅游業發展專項規劃》前期準備工作。通過圍繞市場定位、發展戰略與方向、空間布局、主題形象、品牌打造、營銷策略等方面進行頂層設計,明確未來3-5年行動計劃,落實重點項目的建設目標和主要任務的責任單位,進一步整合旅游資源,推進旅游產業轉型升級。
2.全面加快項目建設進度。加快推進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其中永安抗戰之聲音樂小鎮項目計劃修繕國立音專舊址等吉山抗戰遺址群、建設吉山酒廠舊址音樂旅游康養基地、建設北陵風景區(含春谷山莊)森林康養基地、以原永安酒廠舊址為基礎申報國家工業遺產項目、打造吉山小學為音樂特色學校及研學基地、籌辦“國立福建音專校友、校友后裔及校友學生作品音樂會”;永安天斗生態文明示范區計劃建設生態養生度假區、竹產業科技園區、旅游度假區、特色農業示范區、畬鄉古鎮展示區等5大功能區;貢川古鎮創4A旅游景區建設項目計劃提升古城墻、會清橋、進士巷、正順廟、紅色文化遺址、筍幫文化博物館、古琴博物館等主景點,新增貢席體驗館、閩筍工業制作展館;槐南安貞堡4A級景區建設基礎設施提升項目計劃建設安貞(中國)古銀幣交易市場、古銀元陳列館以及古銀元體驗中心和古銀元拍賣館等,配套建設水尾溫泉康養中心、銀元主題公園等;青水畬寨文旅小鎮項目計劃建設新建先閩文化朝圣中心、羅兜祠小公園、風雨景觀古亭(文化長廊)、八角亭;實施保護修繕傳統古民居、古建筑群,改造特色古民居。
3.挖掘開發新興旅游熱點。深入挖掘旅游資源潛力,對接市場對休閑度假體驗類型產品的消費需求,尋找新興旅游熱點,全面開發永安旅游。一是依托紅軍標語、北上抗日先遣隊等資源,深入挖掘永安作為中央蘇區紅色文化資源,依托洪田馬洪中央紅軍標語博物館、小陶吳地張家山黨支部,探索“產學研一體化”的紅色文化產業發展模式。二是依托吉山文化旅游開發投資有限公司深入挖掘永安抗戰文化內涵,依托吉山抗戰舊址群,打造東南抗戰文化名城。三是挖掘本土文化和鄉村元素,打造山水風光、田園牧歌等為主題的特色民宿和農家客棧,推進鄉村旅游集聚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三)實施鄉村旅游示范市工程
1.打造鄉村旅游升級版本。搶抓鄉村旅游發展的新機遇,深挖鄉村旅游資源潛力,提升鄉村旅游整體水平,進一步深化有基礎的休閑集鎮、示范村、特色村建設。參照先進地區的經驗做法,圍繞鄉村旅游特點科學規劃、深入開發,有效改善我市鄉村旅游的軟硬件水平。在規劃引領下,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觀、民俗文化、傳統飲食及制作工藝等資源,以優質化、差異化的標準穩步發展農業觀光型、休閑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等鄉村旅游形式。進一步深化休閑集鎮、特色村、示范村建設,將霞鶴村、洋頭村、青水村等優勢明顯的旅游重點村再次升級。立足鄉村魅力對都市人群的吸引力,既保持住這些重點村的自然、生態、民俗、民居、農事、農家菜等又“土”又“野”、原汁原味的鄉村內涵,又在宣傳、管理、服務、交通、衛生、村民素質等現代理念上繼續提升,全面改善游客體驗,打造鄉村旅游2.0版。加大對鄉村旅游創業者的旅游政策法規、鄉村旅游營銷、接待禮儀、經營理念、傳統菜品與地方特色菜品開發、鄉村旅游導游知識和民間文化在鄉村旅游中的應用等知識的培訓。依托職專教育資源培洲、請高校師資及國內知名創意團隊授課等方式,培養出一批思想觀念新、致富技能高、經營能力強的鄉村游創業能手,實現物質、精神雙富民,有效推進我市鄉村旅游上檔升級。
2.激發鄉村旅游創業熱情。著眼大學生回鄉創業、鄉賢回鄉投資、農村勞動力回流的契機,加大對鄉村旅游的政策引導和資金投入,充分調動全市各方面力量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動力,營造鄉村旅游創業創新良好氛圍。對鄉村旅游創業實施工商注冊綠色通道、稅收優惠、信貸支持一上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補助、評優獎勵等,吸引本地大學生、鄉村能人和理念新、能力強的外地創新創業人才積極投入鄉村旅游創業。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對休閑集鎮、特色村、示范村建設等進行補助;發揮政府資金的杠桿作用,利用多方資金改善美化鄉村環境,為創業者提供較好平臺,為鄉村旅游創業創造良好的信貸環境。
3.提升鄉村生態旅游基礎設施。集中力量建設旅游示范村的基礎設施,力爭利用較短時間改善旅游示范村道路、公廁、停車場等基礎設施乏的狀況,為鄉村旅游發展壯大打下堅實基礎。多渠道籌集資金修繕部分較差路段,加寬、美化入村道路,完善標志標牌布置等。加大餐飲、住宿和娛樂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大力創建三明鄉村旅游民宿“綠野鄉居"品牌,確保游客吃的放心、住的舒心。
(四)實施旅游產品營銷工程
我市以打造“品牌永安”、“實力永安”為目標,充分發揮永安的人文歷史、資源特色、文化底蘊,扎實做好品牌創建工作。目前,已形成了“12+1”的品牌群,即12個國家級品牌和1個世界級品牌(國家風景名勝區、中國筍竹之鄉、中國竹子之鄉、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4A級旅游區、國家濕地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寶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中國十佳魅力城市、國家水利風景區、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和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桃源洞一線天)。依托桃源洞、石林景區的“綠色文化”、上坪的“竹文化”、青水的“畬鄉文化”、槐南的“古堡文化”組成精品旅游線路,逐步延伸至市域中心省政府所在地市區的“抗戰文化”和洪田、小陶的“紅色文化”,形成多條精品旅游線路,拍攝《人間桃源·心靈永安》城市形象旅游宣傳片,在省旅游頻道、經濟頻道等主流媒體投放,開發“一機在手游永安”微信公眾服務號平臺,利用網站、微博、微信、抖音等新興媒體大力宣傳永安旅游,全力打響永安旅游品牌。加強節事營銷,辦好永安上坪竹海桃花緣活動、青水鄉“三月三”畬族文化節,貢川古鎮端午龍舟文化藝術節、洪田鎮和安砂鎮農民豐收節系列活動、槐南鎮古銀元研討會暨槐南民俗文化展等重點節慶活動。進一步拓展福州、廈門、泉州等地客源市場,爭取二日游旅游團隊常態化。
(五)實施旅游人才培育工程
制定旅游人才隊伍建設方案,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健全和完善旅游人才培訓體系,做大從業人員培訓,納入旅游管理服務中心管理,優化旅游人才結構,提升我市旅游發展軟實力。加強與省內高校合作,建立旅游管理人才培養基地,加強旅游從業人員的職業培訓和資格考核,定期舉辦各類旅游技能大賽,加快旅游人才培養。加強旅游人才引進。重點引進與我市旅游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高級飯店行政管理、會展商務與節事組織、景區規劃與項目策劃、電子商務與現代服務等旅游高端專業人才,強化人才引進政策向旅游業傾斜,吸引高層次人才為我市旅游發展服務。完善旅游人才激勵政策。建立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的旅游人才評價機制,在職位升、科研立項、經費、評獎等方面向旅游傾斜,加強導游隊伍建設,提升導游隊伍素質,調整和完善導游隊伍結構,重視復合型、社會高級兼職導游等導游人才的培養,加強和改善導游在崗培訓,規范和落實導游薪酬和社會保險制度。
三、保障措施
一是加強組織協調。成立由市主要領導任組長,市委、市政府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各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旅游產業領導小組。各鄉鎮街道黨委、政府要將旅游產業作為一把手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納入各鄉鎮、市直有關單位目標考核體系。各鄉鎮街道要成立旅游產業領導小組,確定旅游分管領導,設立旅游辦,配備專職工作人員,解決辦公場所和經費問題,推進旅游產業加快發展。建立健全旅游產業發展聯席會議制度,強化部門溝通協作,及時研究解決旅游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確保全面完成旅游產業發展任務。
二是強化政策扶持。各部門要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對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著力改善進村、進景區道路、停車場、廁所、垃圾污水處理等基礎服務設施。自然資源部門要出臺符合鄉村旅游發展實際的用地政,優先審批并減免相關費用。交通部門爭取開通重點景區旅游公交線路或直通車。金融機構要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積極的信貸支持,適當加大信貸投放力度,適度降低鄉村生態旅游業主貸款準入門檻,支持農村發展的小額貸款優先用于鄉生態村游項目,扶持鄉村旅游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發展,全力推進旅游業發展。
三是嚴格目標考核管理。結合生態旅游資源條件,做好開發規劃和項目的包裝實施,制定落實目標責任考核監督機制,將旅游產業發展納入績效管理目標體系重點考核,建立健全現代旅游統計制度和統計體系,保證旅游統計渠道暢通、數據完整、報送及時。同時,各鄉鎮要把全域生態旅游發展工作納入黨委、政府議事日程,廣泛吸引各部門、集體和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旅游重點村、旅游項目、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旅游產業快速、健康發展,促進各鄉鎮、各部門形成全力發展生態旅游的新局面。